为了视障人士 他们在互联网修“盲道”
截至2022年5月,我国已有375家网站和手机应用完成无障碍改造并通过评测
拦路虎总是突然出现。有时候是怎么都点不动的按钮,有时候是输入银行卡密码要用的安全键盘,有时候是在抢火车票的最后一步,来了一道九宫格验证码:要求点击包含红绿灯的图片。
这是一位盲人在使用智能手机时,会遇到的难题。
根据中国残联近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有8500万残障群体,其中包含1700万视障人群。借助读屏软件和APP的无障碍优化设计,他们能获取手机里的大部分信息。但手指在屏幕上穿梭就像一场冒险,如何避开障碍似乎全凭运气:新更新的APP可能还不如上一版好用;操作半天,最后一步可能突然无法读屏,他们只能求助其他人。
“过去我们总强调环境无障碍,修盲道、去台阶,其实我们还需要信息无障碍的不断完善。”12月1日,在由中国传媒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无障碍信息传播与人权保障”研讨会上,中国信息无障碍专家、北京市盲人协会副主席曹军提到了当下这一群体遇到的信息壁垒。他强调,只有信息无障碍足够普及,才能让残障人士的文化生活、工作更便捷,逐步拉近残疾人和健全人的距离。
好在,这些障碍正被慢慢消除。三年前,我国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了一批APP和网站的无障碍优化改造。来自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的视障工程师沈广荣,和多家互联网企业合作,已经开展了多个常用APP的优化工作。
在他看来,这就像是“蚂蚁推大象”,“总是有点难的。但很多人都在努力,整体还是向好的趋势发展。”
小问题,大困扰
全是屏幕,太大了,找不到一个实在的按键。
这是沈广荣第一次接触安卓系统时的感受。当时,他握着一台平板电脑,像在半空中走迷宫,手怎么摸都摸不全,按哪里都不对,没有一点儿安全感。
对于沈广荣这样的视障者来说,使用这种智能设备通常分两步:开启读屏软件,听手指“摸”到内容,为了更快接收信息,他们习惯把语速设置为三倍速甚至更快,没几年的功力,常人听不明白;等听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第二步才是点击。
障碍在每一步都有可能出现。
比如,视障者在使用手机银行APP时,常被卡在第一步。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手机银行APP往往会在需要键入密码的环节设置安全键盘。这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像是砌起一堵厚墙,也把读屏软件挡得严严实实。
今年36岁的视障者王洋,用智能手机13年,他向记者展示了那些“撞上墙”的时刻——用苹果手机打开一家银行的APP,“第一次使用手机银行,用初始密码登录后会被要求重设密码,需要输入原密码、再输入新密码,这个时候就不读屏了。”他的手指在安全键盘的数字上滑动,没有任何声音。
再打开另一家银行的信用卡客户端APP,这次他在登录时就遇到了问题:选择“手机号密码登录”,准备输入密码时,密码键盘发不出任何声音。“只能是找明眼人(视觉无障碍的人)把密码输进去,然后我去设置指纹登录。”王洋说。
他换了安卓手机,用指纹登录进入该行信用卡客户端APP,进行修改密码操作时,“打都打不开,键盘都出不来。”再打开该行APP,修改登录密码时,键盘也打不开,他需要打开读屏软件中的全屏文字识别功能,“也就是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模式,把页面看作一张图片,然后键盘才能出来,才能读屏。”
有时候,过了第一步,也会卡在第二关。打开安卓手机上的第三家银行APP,准备输入登录密码时,读屏很顺畅,“但是输不上去。”王洋点击数字,没有任何反应。
他曾经多次向各家银行反映,渠道并不总是畅通,“打客服电话,先转到你的开户行,但这种APP开发问题支行是做不了的,需要一层层再往上反映,过程也很长。”有一次,对方很坦诚地告诉他,安全键盘和读屏软件不适配,是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如果(陌生人)听着密码了,有心的话,可能给你的资产带来风险。”
“这些APP的密码输入一直是一个问题。”在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秘书长杨骅看来,信息保护与信息无障碍未必冲突,但对目前大部分金融类APP来说,前者的优先级更高。
杨骅理解这背后的复杂因素:金融类APP有更多金融安全方面的考虑,要满足相关监管机构的要求。但个体的、具体的需求,似乎也不该被忽视。
“我们有时候看一个问题,觉得这个问题很小,但对于一个用户来讲,那可能就是挺大的困扰。” 杨骅说。
屏幕里“难闯的关”
对于视障人士来说,这块屏幕里还有多少“难闯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