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中心

“邮文化”赋能山城 “过路客”变“回头客”

时间:2024-12-21 14:37:37 文化中心    来源:锐眼观察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创作的诗歌《从前慢》中这句话,承载了许多人对传统书信和邮政文化的特殊情怀。

  如今,在繁华的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商圈,一条独具特色的“邮政文化街”——督邮街引人注目。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瞬间回到“车、马、邮件都慢”的历史年代。

  政企合作改造老街巷

  重庆邮政源远流长,从古代邮驿到近现代邮政,见证并推动着巴渝大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据中国邮政重庆市渝中区分公司总经理贺靖军介绍,如今的解放碑一带在明清时期曾名为“督邮街”,因这里有一官办邮局而得名,是当时巴蜀最热闹的街区之一。解放碑一带厚重的人文历史与邮政的发展息息相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管川东地区55个县邮政业务的东川邮政管理局便坐落于解放碑太平门。

  2018年,重庆解放碑步行街入选商务部全国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名单,开始打造“全国示范步行街”。彼时,在解放碑民权路、八一路交汇处,有一条Z字型布局、全长约180米的背街小巷——邮局巷正面临环境脏乱差,商铺产权分散、业态低端、经营不规范等问题,亟待改造提升。

  为此,重庆市渝中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讨邮局巷的改造提升规划,同时就设计方案对外招标。中国邮政重庆市渝中区分公司专门组建设计团队参与竞投,最终,该团队凭借对邮政文化的深度挖掘、聚焦人民群众需求的理念及优秀的创意设计,被渝中区政府选中,双方达成合作意向。

  按照规划,通过政企合作共建的方式,对邮局巷临街商铺和环境景观进行改造提升,将其打造成为全国首条以邮政文化为主题的街巷和渝中区首批全域旅游发展示范点,并将这条“邮政文化街”重新命名为督邮街,以此扮靓街巷“颜值”、彰显文化“气质”,提升城市品质。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市聚焦城市存量空间提质增效,按照“受惠于百姓、放权于区县、让利于市场”理念和原则,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提升和有机更新模式。

  “确定由我们来主导‘邮政文化街’项目设计和建设后,在进一步充实设计团队力量的同时,我们又快速组建起建设团队、推广团队和运营团队。”贺靖军告诉记者,“我们对邮政有着特殊的情怀,十分珍惜这个传承弘扬邮政文化的机会。”

  “让改造的每一步都经得起时间考验”

  然而,要将设计规划变为现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旧基础设施多、安全隐患大、街巷环境基础差……这些都是横亘在眼前的难题。而其中最难的一点,就是街巷内产权单位和商户们的不理解。有人担心所谓的改造提升就是个面子工程,有人担心自己的生意会受到影响,还有人担心老街巷原有的风貌特点将不复存在……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解放碑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和中国邮政重庆市渝中区分公司通力协作,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并把商户和周边居民请来,耐心为大家介绍街巷改造提升的规划设计及其未来前景,将群众的意见、建议融入设计规划中,终于得到了商户和居民们的认可和支持,项目开始得以顺利推进。

  复建东川邮政管理局大楼作为纪念馆、开办解放碑主题邮局、设置“邮票上的重庆”主题墙、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改善街巷景观……“邮政文化街”打造过程中,项目建设团队将邮政元素与地域风貌相结合,努力让邮政文化、巴渝文化、街巷文化融为一体。

  “我们统筹考虑专家的意见建议和商户、居民的诉求心愿,力求让改造的每一步都经得起时间考验,对得起历史。”贺靖军说,“在督邮街的改造提升过程中,小到一个邮筒的颜色、一个物件的摆放,我们都会精心考虑。”

  秋日,和煦的阳光照进督邮街,街巷里熙熙攘攘,中国邮政卡通形象“雁雁”、“雪线邮路”、邮政自行车、“邮戳板凳”、蟠龙邮筒、大龙邮票雕塑、“邮票的故事”展示墙等邮政文化元素构成的充满年代感的场景,吸引众多游客不时驻足观赏、拍照留影。

  参观完督邮街,来自西安的张女士深有感触。她说:“在这个繁华的商圈,还能置身于这样一条复古的老街,让人感受到时光的交错,满满的年代感扑面而来。”

  纪念馆内,老邮政办公用品、机要邮政水壶、邮政办公印泥、邮票鉴定工具、邮政办公相机、邮政工作笔记、重庆记忆图片墙……一个个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将中国邮政和重庆这座英雄之城的悠久历史娓娓道来。

  创新发展模式 满足多样化需求